最近上海的天气忽冷忽热,像极了上海人的心情——时而躺平,时而卷起来。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,我也算是经历了从“居家隔离”到“自由外出”的全过程。这段日子,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“居家生活”,也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“生存指南”。今天就跟大家唠唠,上海居家的那些事儿。
1. 从“躺平”到“卷”起来的心态转变
刚开始居家的时候,大家的心态都很佛系,毕竟谁不想趁机放松一下呢?那时候的朋友圈全是“躺平”的宣言:“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宅家了!”“躺平的生活真香!”大家都觉得,居家隔离是个难得的休息机会,不用早起赶地铁,不用面对老板的“死亡凝视”,简直是天堂。
但日子一长,问题就来了。首先,钱包开始“报警”了。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某些大佬一样,躺平还能躺着赚钱。普通人总得想办法谋生吧?于是,大家的心态开始从“躺平”慢慢转向“卷起来”。朋友圈的画风也变了,从“今天又躺了一天”变成了“今天在家办公,效率爆表”!
这说明啥?说明上海人骨子里还是带着点儿“卷”的基因。毕竟,上海是个节奏快、竞争激烈的城市,躺久了还真不习惯。
2. 买菜日常:从“抢菜大战”到“社区团购”
说到居家生活,不得不提的就是“买菜”。刚开始那会儿,大家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以为就是居家几天的事儿,结果没想到,买菜成了每天的头等大事。
还记得那会儿的“抢菜大战”吗?早上6点,准时打开各大买菜APP,手速慢一点儿,菜就被抢光了。那段时间,朋友圈的画风都是“今天又没抢到青菜,只能啃泡面了”“抢菜比抢红包还难”。后来,社区团购成了救星。大家拉群拼团,团长负责联系供应商,群友们负责接龙。不得不说,上海人在这方面的组织能力真的强,分分钟就搞定了“买菜难”的问题。
现在回想起来,那段日子虽然有点“魔幻”,但也挺有意思。大家为了口吃的,啥招都能想出来。比如,有人开始种菜,阳台上的小葱、香菜成了“硬通货”;还有人学会了自制面包、蛋糕,甚至搞起了“厨艺大比拼”。
3. 居家办公:从“自由”到“崩溃”
居家办公听起来很美好,不用早起赶地铁,不用面对办公室的纷扰,想怎么穿就怎么穿,甚至可以边工作边追剧。但真正体验过的人都知道,居家办公的“坑”也不少。
首先,家里的“办公环境”就是一个大问题。如果你是租房族,房子不大,桌子也不够宽敞,那居家办公简直就是“折磨”。更别提家里还有爸妈、孩子、宠物,干扰因素无处不在。尤其是开视频会议的时候,突然从镜头外飘来一句“吃饭了”,那场面,尴尬到想原地消失。
其次,居家办公的“自由度”太高了,容易让人分心。比如,工作到一半,突然想去冰箱拿个水果,结果一吃就停不下来;或者想着“反正没人盯着”,就偷个懒刷会儿手机,结果一刷就忘了时间。等回过神来,发现工作进度已经落后了一大截。
当然,居家办公也有好处。比如,省去了通勤时间,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不少。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专注处理任务的工作,居家办公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。只是,需要自己把握好“度”,别让“自由”变成“放纵”。
4. 娱乐生活:从“追剧”到“健身”
居家期间,娱乐生活也是个大问题。刚开始,大家都抱着“终于有时间追剧了”的心态,疯狂刷剧。结果,一个星期后,发现该看的都看完了,该追的也都追完了,剩下的就是“剧荒”了。
于是,大家开始寻找新的娱乐方式。有人开直播,和大家聊天解闷;有人开始学习新技能,比如画画、弹吉他;还有人搞起了“云聚会”,和朋友们视频聊天。反正,啥都能玩出花样来。
我也一样,刚开始沉迷追剧,后来觉得太浪费时间,就开始搞起了“居家健身”。买了一堆健身器材,每天跟着视频跳操、练瑜伽。虽然效果不是特别明显,但至少让身体动了起来,不至于整天躺着“生锈”。
5. 心理调适:从“焦虑”到“适应”
居家生活最考验的,其实不是物质条件,而是心态。刚开始那会儿,大家都挺焦虑的。不上班担心收入,不出去担心憋得慌,甚至还有人因为居家太久,情绪变得暴躁,和家里人吵架。
我也是,刚开始那几天,整个人都不在状态,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,生活没有盼头。后来,我慢慢调整心态,开始给自己制定一些小小的目标,比如每天读一本书,或者学一道新菜。这样一来,生活有了方向,心态也就慢慢平稳了下来。
现在回想起来,居家生活虽然有点“单调”,但也算是一种难得的体验。它让我们学会了很多东西,比如如何与家人相处,如何管理时间,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过出“仪式感”。
6. 居家生活的“小确幸”
虽然居家的日子有苦有乐,但也有一些“小确幸”。比如,可以和家人一起做饭,享受美食;可以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;可以在阳台上晒太阳,感受阳光的温暖。这些都是平时忙碌生活中很难享受到的。
最重要的是,居家生活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节奏。原来,我们总是被工作、社交、各种琐事“绑架”,忽略了内心的需求。而居家生活,给了我们一个“停下来,慢下来”的机会。
总的来说,上海居家的日子虽然有点“苦中作乐”,但也算是一种特殊的体验。现在,我们已经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,甚至学会了在其中找到乐趣。或许,这就是上海人的“生存智慧”——无论环境如何变化,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“节奏”。
当然,我们还是希望疫情早日过去,生活能够恢复正常。毕竟,宅家再好,也比不上自由出行的快乐。希望未来的日子里,大家都能健康平安,继续在上海这座城市,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。